聚焦物價:4.4%——透視CPI再創(chuàng)新高
http://www.hrhg.com.cn
發(fā)布日期:2010年11月15日
項目名稱:
聚焦物價:4.4%——透視CPI再創(chuàng)新高
-
所屬地區(qū):-
-
所屬行業(yè):-
-
截止時間:2011-09-10
新華社北京11月11日電 CPI同比上漲4.4%,創(chuàng)下25個月來新高——百姓的切身感受和央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舉動,已經使得11日發(fā)布的10月份CPI數據沒有懸念。
早先預計四季度會有所回落的CPI,走勢與人們的期待正相反。這背后究竟是什么因素推動的?應該怎樣應對?
月度CPI突破4% 農產品繼續(xù)領漲
在10月份CPI同比上漲4.4%的帶動下,1至10月份CPI同比漲幅達到了3.0%,觸及年初提出的3%左右的“警戒線”。
國家統(tǒng)計局新聞發(fā)言人盛來運在新聞發(fā)布會上分析指出,10月份4.4個百分點的CPI漲幅中,新漲價因素占到3.0個百分點,是主要推手。在新漲價因素中,食品類價格上漲10.1%,為CPI上漲“貢獻”了74%;居住類價格上漲4.9%,“貢獻”了16.6%。
10月份本是收獲季節(jié),但蔬菜價格同比卻上漲31%,水果價格上漲17.7%。盛來運分析,由于部分國家干旱造成糧食減產,國際農產品價格上漲對國內價格產生了影響。海南是重要的蔬菜供給地,海南洪災對蔬菜價格產生了影響。此外,原材料特別是原油價格大幅上漲,直接造成生產成本增加。尤其是在三季度以后,國外貨幣的流動性進一步推升了價格。
此前有一種比較樂觀的看法,認為去年物價前低后高造成的翹尾因素在今年六七月份達到峰值后,物價就會下行,然而事與愿違。
發(fā)展改革委主任張平坦承,年初國家制定的物價目標是3%左右,原來預計四季度的形勢可能會好一些,實現全年的目標沒什么問題,但現在看來,今年的CPI估計會比3%要稍微高一些,價格形勢比我們想象得要嚴峻一些。
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陸志明分析,隨著災害性天氣逐步減少,年內通脹壓力或已見頂,后兩月CPI將有所放緩。不過,未來國際貨幣泛濫和國內流動性短期難以快速收緊,CPI可能在今年底明年初有所回落后再度上行。
成本上升成“推手”貨幣超發(fā)成“溫床”
新世紀以來國內兩次物價高漲(2004年和2007年)都與經濟偏熱緊密相關。如今經濟增速在放緩,而CPI在走高,推動CPI連續(xù)走高的背后因素究竟是什么?
發(fā)展改革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分析,當前的物價上漲有四個原因:貨幣發(fā)行過量,這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問題;一些臨時性因素,比如災害天氣導致蔬菜價格上漲;隨著工業(yè)化、城鎮(zhèn)化推進,農產品成本和需求都在上升;熱錢炒作因素。
“農產品價格上漲,有游資投機炒作的成分,但成本上升方面的原因是主要的?!敝袊缈圃航洕暧^經濟室主任張曉晶分析,隨著工業(yè)化、城鎮(zhèn)化的推進,農業(yè)生產的勞動力成本、農資成本不斷上漲,同時城鎮(zhèn)對農產品的需求在不斷增加,這使得農產品價格的上漲成為長期趨勢。
“這一輪寬松貨幣后,很多國家都出現大宗產品資本化情況,導致許多產品價格像擊鼓傳花似的輪次漲價?!敝袊嗣翊髮W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提醒,大量貨幣流動性導致通脹預期不斷上升,這值得警惕。
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,各國普遍采取了寬松的貨幣政策。如同任何藥物都有副作用一樣,寬松貨幣政策在發(fā)揮刺激經濟作用的同時,累積的副作用特別是對物價的推升如今開始顯現。
就國內而言,自2008年應對危機以來,粗略估算我國銀行體系已累計發(fā)放人民幣貸款超過17萬億元,廣義貨幣供應量已接近70萬億元,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廣義貨幣供應量最大的國家。
就國際上看,美聯儲本月初宣布推出第二輪定量寬松貨幣政策,到2011年6月底以前購買6000億美元的美國長期國債。此舉將導致美元進一步貶值,國際大宗產品價格進一步上揚,中國面臨的輸入性通脹壓力和熱錢流入壓力不斷加大。
通脹壓力凸顯 調控期待加力
“目前物價上漲的壓力在加大,宏觀調控的壓力也在加大,實現全年價格調控目標必須付出更大努力。”盛來運直言。
目前的CPI漲幅雖然不斷創(chuàng)下新高,但總體上看仍在可控范圍內。記者從發(fā)展改革委了解到,目前我國糧食、食用油、豬肉等重要商品儲備均比較充足,國家具備平抑物價的物質基礎,也具有調控物價的豐富經驗。
此外,國家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穩(wěn)定物價。周望軍表示,寬裕的流動性對物價上漲造成壓力有個釋放的過程,調控的目標是把物價的漲幅控制在居民能承受的范圍之內。第一就是發(fā)展生產,第二是保障供應,第三對低收入群體予以適當補貼,第四加強監(jiān)管防止游資炒作。
專家們普遍認為,從10月份數據看,中國工業(yè)增速比較平穩(wěn),投資也處于較高位置,經濟“二次探底”的擔憂已可基本打消。
在過去一個月,央行一次加息、兩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。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張健華日前表示,非常時期的非常規(guī)政策已經完成使命,中國應逐步回歸常態(tài)、穩(wěn)健的貨幣政策。
盡管國內貨幣政策正向常態(tài)回歸,但已經釋放出來的超量流動性對物價上漲的推動仍有滯后效應,美國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從外部增大了輸入性通脹的壓力,管理好通脹預期的任務更加凸顯。
“雖然現在經濟增速放緩,但更多是基數原因?,F在看來,經濟增長問題不大,控制通脹更為重要?!睆垥跃娬{。
北京工商大學教授胡俞越說,物價上漲對中低收入居民生活影響明顯。因此從長期看,抑制通脹還是要靠轉變經濟發(fā)展方式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等制度措施?!昂侠淼氖杖胨胶屯晟频纳绫sw系,才能增強居民抵抗通脹風險能力?!?
來源:新華社
早先預計四季度會有所回落的CPI,走勢與人們的期待正相反。這背后究竟是什么因素推動的?應該怎樣應對?
月度CPI突破4% 農產品繼續(xù)領漲
在10月份CPI同比上漲4.4%的帶動下,1至10月份CPI同比漲幅達到了3.0%,觸及年初提出的3%左右的“警戒線”。
國家統(tǒng)計局新聞發(fā)言人盛來運在新聞發(fā)布會上分析指出,10月份4.4個百分點的CPI漲幅中,新漲價因素占到3.0個百分點,是主要推手。在新漲價因素中,食品類價格上漲10.1%,為CPI上漲“貢獻”了74%;居住類價格上漲4.9%,“貢獻”了16.6%。
10月份本是收獲季節(jié),但蔬菜價格同比卻上漲31%,水果價格上漲17.7%。盛來運分析,由于部分國家干旱造成糧食減產,國際農產品價格上漲對國內價格產生了影響。海南是重要的蔬菜供給地,海南洪災對蔬菜價格產生了影響。此外,原材料特別是原油價格大幅上漲,直接造成生產成本增加。尤其是在三季度以后,國外貨幣的流動性進一步推升了價格。
此前有一種比較樂觀的看法,認為去年物價前低后高造成的翹尾因素在今年六七月份達到峰值后,物價就會下行,然而事與愿違。
發(fā)展改革委主任張平坦承,年初國家制定的物價目標是3%左右,原來預計四季度的形勢可能會好一些,實現全年的目標沒什么問題,但現在看來,今年的CPI估計會比3%要稍微高一些,價格形勢比我們想象得要嚴峻一些。
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陸志明分析,隨著災害性天氣逐步減少,年內通脹壓力或已見頂,后兩月CPI將有所放緩。不過,未來國際貨幣泛濫和國內流動性短期難以快速收緊,CPI可能在今年底明年初有所回落后再度上行。
成本上升成“推手”貨幣超發(fā)成“溫床”
新世紀以來國內兩次物價高漲(2004年和2007年)都與經濟偏熱緊密相關。如今經濟增速在放緩,而CPI在走高,推動CPI連續(xù)走高的背后因素究竟是什么?
發(fā)展改革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分析,當前的物價上漲有四個原因:貨幣發(fā)行過量,這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問題;一些臨時性因素,比如災害天氣導致蔬菜價格上漲;隨著工業(yè)化、城鎮(zhèn)化推進,農產品成本和需求都在上升;熱錢炒作因素。
“農產品價格上漲,有游資投機炒作的成分,但成本上升方面的原因是主要的?!敝袊缈圃航洕暧^經濟室主任張曉晶分析,隨著工業(yè)化、城鎮(zhèn)化的推進,農業(yè)生產的勞動力成本、農資成本不斷上漲,同時城鎮(zhèn)對農產品的需求在不斷增加,這使得農產品價格的上漲成為長期趨勢。
“這一輪寬松貨幣后,很多國家都出現大宗產品資本化情況,導致許多產品價格像擊鼓傳花似的輪次漲價?!敝袊嗣翊髮W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提醒,大量貨幣流動性導致通脹預期不斷上升,這值得警惕。
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,各國普遍采取了寬松的貨幣政策。如同任何藥物都有副作用一樣,寬松貨幣政策在發(fā)揮刺激經濟作用的同時,累積的副作用特別是對物價的推升如今開始顯現。
就國內而言,自2008年應對危機以來,粗略估算我國銀行體系已累計發(fā)放人民幣貸款超過17萬億元,廣義貨幣供應量已接近70萬億元,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廣義貨幣供應量最大的國家。
就國際上看,美聯儲本月初宣布推出第二輪定量寬松貨幣政策,到2011年6月底以前購買6000億美元的美國長期國債。此舉將導致美元進一步貶值,國際大宗產品價格進一步上揚,中國面臨的輸入性通脹壓力和熱錢流入壓力不斷加大。
通脹壓力凸顯 調控期待加力
“目前物價上漲的壓力在加大,宏觀調控的壓力也在加大,實現全年價格調控目標必須付出更大努力。”盛來運直言。
目前的CPI漲幅雖然不斷創(chuàng)下新高,但總體上看仍在可控范圍內。記者從發(fā)展改革委了解到,目前我國糧食、食用油、豬肉等重要商品儲備均比較充足,國家具備平抑物價的物質基礎,也具有調控物價的豐富經驗。
此外,國家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穩(wěn)定物價。周望軍表示,寬裕的流動性對物價上漲造成壓力有個釋放的過程,調控的目標是把物價的漲幅控制在居民能承受的范圍之內。第一就是發(fā)展生產,第二是保障供應,第三對低收入群體予以適當補貼,第四加強監(jiān)管防止游資炒作。
專家們普遍認為,從10月份數據看,中國工業(yè)增速比較平穩(wěn),投資也處于較高位置,經濟“二次探底”的擔憂已可基本打消。
在過去一個月,央行一次加息、兩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。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張健華日前表示,非常時期的非常規(guī)政策已經完成使命,中國應逐步回歸常態(tài)、穩(wěn)健的貨幣政策。
盡管國內貨幣政策正向常態(tài)回歸,但已經釋放出來的超量流動性對物價上漲的推動仍有滯后效應,美國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從外部增大了輸入性通脹的壓力,管理好通脹預期的任務更加凸顯。
“雖然現在經濟增速放緩,但更多是基數原因?,F在看來,經濟增長問題不大,控制通脹更為重要?!睆垥跃娬{。
北京工商大學教授胡俞越說,物價上漲對中低收入居民生活影響明顯。因此從長期看,抑制通脹還是要靠轉變經濟發(fā)展方式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等制度措施?!昂侠淼氖杖胨胶屯晟频纳绫sw系,才能增強居民抵抗通脹風險能力?!?
來源:新華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