招標人行使廢標權無需承擔合同責任
http://www.hrhg.com.cn/index.php
發(fā)布日期:2008年04月10日
目前,招標投標已經被作為競爭性強、透明度高的一種締約方式廣泛應用于政府采購以及工程建設領域。但由于現有法律規(guī)范不夠具體完善,使得實踐中產生的一些問題處理起來缺乏依據,甚至于無法處理。例如,招標人對招標過程中的廢標行為應否承擔責任?如果承擔,其性質如何?如不承擔,其依據為何?
一、招標行為的性質
在法學界,對招標行為的性質爭論不大,大都認為招標是一種要約邀請,法律依據為《合同法》第15條第1款。該款規(guī)定:“要約邀請是希望他人向自己發(fā)出要約的意思表示。寄送的價目表、拍賣公告、招標公告、招股說明書、商業(yè)廣告等為要約邀請?!钡诠こ探ㄔO領域,對招標性質卻爭論很大。作者認為,招標是要約邀請而非要約。
二、招標人無需承擔合同責任
在明確了招標行為的性質之后,分析招標人行使廢標權是否需要承擔責任。我們至少可以得出,由于非招標人原因導致招標人拒絕所有投標,招標人無需承擔責任。這一點在現實中也沒有爭論。問題在于,如果由于招標人自身原因致使招標工作失敗,給投標人造成損失的,招標人是否應當賠償損失?
作者認為,招標人無需因招標行為而承擔合同法意義上的責任。這是因為,締約過失責任須發(fā)生在締結契約的過程中,而在要約邀請階段,雙方當事人只是一般人之間的信用關系,尚未進入締結契約的過程。因此,要約邀請是行為人締結合同的預備行為,性質上屬于事實行為,不具有法律意義,行為人在法律上無需承擔責任。
那么,招標人濫用廢標權會對其有什么影響呢?筆者認為,招標人會因此而失去他的商業(yè)信譽。這一點對招標人并非隔靴搔癢,尤其是在市場經濟發(fā)達的國家里,商業(yè)信譽對于一個企業(yè)來說至關重要,它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企業(yè)日后的生存和發(fā)展,因此,任何一個理性的企業(yè)都不會拿自己的信譽開玩笑,這也是許多國外法律并未規(guī)定招標人濫用廢標權的法律責任的一個重要原因。
三、對招標人行使廢標權的限制
如上所述,招標人是否就可以無限制地行使其廢標權了呢?作者認為,招標人不承擔合同法意義上的法律責任,并不意味著招標人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。結合我國具體情況,可以要求招標人承擔行政責任。
當然,要求招標人承擔責任畢竟是一種事后的控制,對這種責任性質的分析并非是忽視事前控制的作用,相反,事后控制是建立在事前控制前提下的一種兜底措施。但是,在誠信氛圍并不濃厚的市場條件下,我們也不得不防范少部分招標人惡意招標、濫用廢標權的行為,而防范是建立在對此行為及其法律責任深刻剖析基礎之上的——這也正是本文的立意之所在。
來源: 國匙網 何紅鋒 湯煬
一、招標行為的性質
在法學界,對招標行為的性質爭論不大,大都認為招標是一種要約邀請,法律依據為《合同法》第15條第1款。該款規(guī)定:“要約邀請是希望他人向自己發(fā)出要約的意思表示。寄送的價目表、拍賣公告、招標公告、招股說明書、商業(yè)廣告等為要約邀請?!钡诠こ探ㄔO領域,對招標性質卻爭論很大。作者認為,招標是要約邀請而非要約。
二、招標人無需承擔合同責任
在明確了招標行為的性質之后,分析招標人行使廢標權是否需要承擔責任。我們至少可以得出,由于非招標人原因導致招標人拒絕所有投標,招標人無需承擔責任。這一點在現實中也沒有爭論。問題在于,如果由于招標人自身原因致使招標工作失敗,給投標人造成損失的,招標人是否應當賠償損失?
作者認為,招標人無需因招標行為而承擔合同法意義上的責任。這是因為,締約過失責任須發(fā)生在締結契約的過程中,而在要約邀請階段,雙方當事人只是一般人之間的信用關系,尚未進入締結契約的過程。因此,要約邀請是行為人締結合同的預備行為,性質上屬于事實行為,不具有法律意義,行為人在法律上無需承擔責任。
那么,招標人濫用廢標權會對其有什么影響呢?筆者認為,招標人會因此而失去他的商業(yè)信譽。這一點對招標人并非隔靴搔癢,尤其是在市場經濟發(fā)達的國家里,商業(yè)信譽對于一個企業(yè)來說至關重要,它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企業(yè)日后的生存和發(fā)展,因此,任何一個理性的企業(yè)都不會拿自己的信譽開玩笑,這也是許多國外法律并未規(guī)定招標人濫用廢標權的法律責任的一個重要原因。
三、對招標人行使廢標權的限制
如上所述,招標人是否就可以無限制地行使其廢標權了呢?作者認為,招標人不承擔合同法意義上的法律責任,并不意味著招標人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。結合我國具體情況,可以要求招標人承擔行政責任。
當然,要求招標人承擔責任畢竟是一種事后的控制,對這種責任性質的分析并非是忽視事前控制的作用,相反,事后控制是建立在事前控制前提下的一種兜底措施。但是,在誠信氛圍并不濃厚的市場條件下,我們也不得不防范少部分招標人惡意招標、濫用廢標權的行為,而防范是建立在對此行為及其法律責任深刻剖析基礎之上的——這也正是本文的立意之所在。
來源: 國匙網 何紅鋒 湯煬